来源:光明网
2023-08-13 12:56:43
抗洪一线,注意健康防护
■巴涛 苏婷慧
(资料图片)
姜晨 绘
近期,我国部分地区遭受暴雨袭击,引发洪涝灾害。洪涝灾害发生后,是传染病等各种疾病的高发期。如何在全力抢险救灾的同时做好自身防护,预防疾病发生?联勤保障部队第910医院感染科副主任刘理冠提醒抗洪官兵,要注意衣、食、住、行4个方面。
一
洪涝灾害发生后,受灾群众和救援官兵长时间经受洪水浸泡和烈日暴晒,较容易引发真菌及细菌性感染皮肤病。建议抗洪官兵进行涉水作业时,穿戴防水长筒靴、胶手套、胶裤等装具,还可涂抹防水油膏,避免皮肤直接接触污染物。一旦皮肤发生破损,应及时用碘伏消毒,防止造成真菌感染。长时间穿着潮湿的衣物,容易引起湿疹、皮炎、红斑丘疹等皮肤疾病。建议战友们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,及时更换湿透的衣物,尽量保持衣物干燥;腋下、腹股沟、脚趾缝等易滋生细菌的部位,可外扑爽身粉、痱子粉等,以保持皮肤干爽。
洪涝期间,蚊子、跳蚤、隐翅虫等繁殖加速,叮咬人体后,可能引发虫咬性皮炎。因此,建议抗洪官兵执行任务时尽量穿长袖长裤、在身体裸露部位喷涂驱虫剂,必要时可配备防蚊蝇装具,尽可能阻断因蚊虫叮咬引发的传染性疾病。如发现蚊虫叮咬,不要用手直接拍打,可通过吹气、手弹等方式将其驱赶。若皮肤出现丘疹、疱疹等症状,千万不要用手抓挠,可先清洁患处,并涂抹炉甘石洗剂、糖皮质激素软膏、酮康唑乳膏等药物。若条件有限,也可用肥皂水反复对患处进行清洗,能起到止痒抑菌的效果。
二
洪涝灾害发生后,水源、食物等易被污染,稍有不慎,可能会引发痢疾、伤寒、甲肝、霍乱等肠道传染病。
饮水方面,建议战友们尽量喝开水或符合卫生标准的瓶装水、桶装水,不要饮用生水和来历不明的水,也不要用非洁净水源洗碗、刷牙或清洗食物。如不得不饮用自然水,可先用明矾澄清,再用漂白粉消毒,消毒后至少煮沸5~10分钟才能饮用。此外,建议抗洪官兵在执行任务过程中及时补水,最好每30~60分钟补1次水,每次补水300ml左右,还可在水中加入含电解质的泡腾片或少许食用盐。
饮食方面,建议战友们做到不吃腐败变质的食物、不吃洪水泡过的食物、不吃死因不明的动物肉类、不吃生食、尽量不吃剩饭剩菜等。烹制食物时,要将食物烧熟煮透后再食用。若就餐后出现呕吐、腹泻、胃肠疼痛等症状,应及早就医。同时,做好食品储存。食品应储存在干燥、低温的地方,避免昆虫、鼠类等动物接触食品;储存时间不宜过长,防止食物腐烂变质;生食和熟食要分开存放,处理生、熟食材的用具,如菜刀、砧板等也要分开使用,防止细菌污染传播。日常餐具要定期清洁、煮沸消毒,一般建议煮沸时间在15分钟以上;也可使用消毒剂进行浸泡消毒,一般建议浸泡30分钟以上,然后用清水冲洗干净。
三
暴雨天气会使居住环境受潮,导致病菌滋生,较容易诱发呼吸系统疾病。因此,居住场所要经常开窗通风,保持空气流通。通风不畅的场所,可用电风扇、排气扇等设备进行通风。
洪涝过后,老鼠、蚊蝇等大量滋生,可能引发登革热、流行性出血热等传染病。建议大家在住所处安装纱门、纱窗、蚊帐等防蚊蝇设施,防止病媒传播。如果洪水过后,住所附近出现腐败垃圾、动物尸体等有害物体,应及时用高浓度含氯消毒剂(有效氯浓度5000~10000mg/L)进行喷洒消毒,30~60分钟后再进行无害化处理。需要注意的是,对周围环境进行大面积喷雾消毒时,应佩戴好口罩、橡胶手套等防护工具。
官兵在野外搭设临时住所时,应尽量选择通风良好、光照充足、环境干燥的地域,并坚持先清理、后消毒、再使用的原则。先清理周围环境的淤泥、杂物、树枝等,再用含氯消毒剂进行消毒。住所搭设完毕后,可在周围喷洒雄黄粉、灭虫剂等,防止蛇虫袭扰,还可在住所周围建立防护隔离带,防止野生动物、家养牲畜闯入。此外,要做好卫生管理,生活垃圾日产日清,集中放置,统一处理。
四
抗洪官兵在抢险救灾时,所处环境较为恶劣,加上长时间、高强度的救援任务,稍有不慎可能会发生意外伤害。建议抗洪官兵前往救灾区域时,提前了解道路、天气、沿途有无流行性传染病等情况,并配备防蚊虫叮咬、抗过敏、防暑等基本药物。进行涉水作业前,可在脚部、小腿及身体裸露部位涂擦防水、驱虫等防护用品。进行涉水作业时,每隔1~2小时离水休息1次。进入灌木丛、草地等区域作业时,要扎紧领口、衣袖、裤腿等,防止蛇虫袭击。
如果官兵在抗洪救灾过程中,不慎被异物磕伤、碰伤、划伤,应立即对伤口进行清洗消毒。清洗伤口时,先用生理盐水清洗受伤部位及周围皮肤,再用双氧水冲洗,最后用碘伏对患处进行消毒。如果伤口不深、面积不大,一般不需要包扎。如果伤口较深、面积较大,要用消毒纱布进行包扎,并保持创面清洁干燥,暂时不要进行涉水作业。如伤口出现红肿、感染、化脓等情况,应立即就医治疗。
(本文刊于《解放军报》2023年8月13日第7版)
来源:中国军网
关键词: